駘佗

駘佗
詞語意思
1.亦作“駘駝”。亦作“駘它”。
2.駝背。《莊子.德充符》﹕“衛有惡人焉﹐曰哀駘它。”一說,“哀駘”為丑貌﹐“它”為惡人名。見陸德明釋文。
分詞解釋
哀駘:
丑貌。《莊子.德充符》:“衛有惡人焉,曰哀駘它。”陸德明釋文引李頤云:“‘哀駘’,丑貌,‘它’,其名。”后用作自謙之詞。
莊子:
(約前369-前286)戰國時哲學家。名周,宋國蒙(今屬河南)人。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學說,是道家的主要代表,后人將老子與他合稱為“老莊”。認識到事物都在變動中,但忽視了事物性質的穩定和差別,成為相對主義。他的哲學思想達到了很高的思維水平,對后世影響很大。文章想像豐富,富有表現力。著作有《莊子》。
駝背:
1.人的脊柱彎曲成弓形,多由病理或不良習慣等原因所致。
2.駱駝的背。
釋文:
1.放下書卷。
2.解釋詞語音﹑義的文字。唐陸德明有《經典釋文》。
3.指以楷書考釋篆﹑隸﹑草﹑行等書體。
惡人:
品質惡劣的人;心腸惡毒的人。

駘佗的意思

引用地址 https://qjyouth.com/ci/10/23090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