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夏

有夏
詞語解釋
1.指中國。有﹐詞頭。
2.夏代。有﹐助詞。
分詞解釋
助詞:
附著在詞、短語或句子上表示某些附加意義的虛詞。有結構助詞(的、得、地)、動態助詞(了、著、過)、語氣助詞(的、了、嗎、呢)三類。
詞頭:
1.朝廷命詞臣撰擬詔敕時的摘由或提要。
2.語言學用語。即前綴﹐加在詞根前面的構詞成分。如“阿姨”的“阿”﹐“老王”的“老”。
3.辭書學用語。即詞目。參見“詞目”。
中國:
①古時“中國”含義不一。或指京師為“中國”。《詩.大雅.民勞》:“惠此中國,以綏四方。”毛傳:“中國,京師也”。《史記.五帝本紀》:“夫而后中國,踐天子位焉。” 裴駟集解:“劉熙曰:‘帝王所都為中,故曰中國。”或指華夏族,漢族地區為中國(以其在四夷之中)。《詩.小雅.六月序》:“《小雅》盡廢,則四夷交侵,中國微矣。”又《禮記.中庸》:“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,施及蠻貊。”而華夏族,漢族多建都于黃河南,北,因稱其地為“中國”,與“中土”,“中原”,“中州”,“中夏”,“中華”含義相同。初時本指河南省極其附近地區,后來華夏族,漢族活動范圍擴大,黃河中下游一帶,也被稱為“中國”。《晉書.宣帝紀》:“孟達于是連吳固蜀,潛圖中國。”(“中國”指立國于黃河中下游的魏國),甚至把所統轄的地區,包括不屬于黃河流域的地方, 也全部稱為“中國”。《史書.天官書》:“其后秦遂以兵滅六國,并中國。”19世紀中葉以來,“中國”始專指我國家全部領土,不作他用。
②“中華人民共和國”的簡稱。
③中國(Madhya-desa)。古地名。即恒河中下游一帶的中印度,佛教徒譯稱“中國”。見《法顯傳》。

● 有
◎ 存在:有關。有方(得法)。有案可稽。有備無患。有目共睹。
◎ 表示所屬:他有一本書。
◎ 表示發生、出現:有病。情況有變化。
◎ 表示估量或比較:水有一丈多深。
◎ 表示大、多:有學問。
◎ 用在某些動詞前面表示客氣:有勞。有請。
◎ 無定指,與“某”相近:有一天。
◎ 詞綴,用在某些朝代名稱的前面:有夏。有宋一代。
● 有
◎ 古同“又”,表示整數之外再加零數。
● 夏
◎ 一年的第二季:夏季。夏天。夏令。夏播。夏熟。夏糧。
◎ 中國朝代名:夏代。夏歷。
◎ 指中國:華夏。
◎ 姓。

有夏的意思

引用地址 https://qjyouth.com/ci/12/11921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