刪詩

刪詩
詞語解釋
1.指孔子刪《詩》之說。出自《史記.孔子世家》。謂古者詩三千余篇,及至孔子,去其重,取可施于禮義者凡三百篇,孔子皆弦歌之,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。后世以司馬遷去古較近,所言必有因而然,多信之。然亦有疑者。如唐孔穎達于《詩譜序疏》中稱:“如《史記》之言,則孔子之前,詩篇多矣,案書傳所引之詩,見在者多,亡逸者少,則孔子所録不容十分去九,馬遷言古詩三千余篇,未可信也。”更有甚者,如清崔述則以《論語》有“詩三百”之語,斷言“當孔子之時,已止此數,非自孔子刪之而后為三百也。”考今存《詩經》三百零五篇內容,歷歲久遠,布地遼廣,而分體編排,井然有序,比音用韻,大致相近,謂此未經刪汰整理,本來如此,殆難想象。凡有成就,歸美一圣,固未可信,而必謂孔子未曾刪詩,亦逞臆之談。
2.泛指刪選詩歌。
分詞解釋
孔子:
孔子(前551-前479)春秋末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。儒家的創始人。名丘,字仲尼,魯國陬邑(今山東曲阜)人。曾任魯國司寇,后周游列國。晚年又收徒講學,弟子相傳有三千人。其學說以仁為核心,而“仁”的執行又要以“禮”為規范。政治上提出“正名”的主張,提倡德治和教化。主張“有教無類”,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,首創私人講學的風氣。自漢以后,經過不斷補充和改造,他的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,影響極大。著作有《論語》。
詩經:
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。本稱《詩》,因被列為儒家經典,故稱《詩經》。共三百零五篇,分“風”、“雅”、“頌”三大類。《風》包括十五國風,大多是古代民歌。《雅》分為《大雅》、《小雅》,有不少反映貴族生活和揭露政治黑暗之作。《頌》分為《周頌》、《魯頌》、《商頌》,為統治者祭祀用的頌歌。詩的產生大致從西周到春秋中葉,編定于春秋。形式以四字句(四言)為主,多運用賦、比、興的手法和重章疊句、反覆詠唱的方法。是古代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,對后世文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。


刪詩的意思

引用地址 https://qjyouth.com/ci/13/16193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