蝸角之爭

成語拼音:[wo jiao zhi zheng]
成語解釋:比喻為了極小的事物而引起大的爭執。
成語出處:《莊子.則陽》:“有國于蝸之左角者,曰觸氏,有國于蝸之右角者,曰蠻氏,時相與爭地而戰,伏尸數萬,逐北,旬有五日而后反。”
成語繁體:蝸角之爭
成語簡拼:wjzz

常用程度:常用成語
感情色彩:中性成語
成語用法:作賓語;指為極小的事而引起大的爭執
成語結構:偏正式成語
產生年代:古代成語
近義詞:蝸角斗爭
成語造句:明.凌濛初《二刻拍案驚奇》第十卷:“宋禮立裹之約,希蝸角之爭。”
成語故事:傳說古代有一只蝸牛的兩個觸角上有兩個小國,左邊的叫觸氏國,右邊的叫蠻氏國。兩個國家因為爭奪地盤而經常發生戰爭,有時竟伏尸百萬,血流成河,造成民不聊生,怨聲載道,蝸牛因此而喪失觸覺功能

蝸角之爭的意思

引用地址 https://qjyouth.com/ch/42891.html